與會專家認為,短期內,儲能可平抑
電力不平衡,長期看,儲能可平抑能量不平衡。要實現我國儲能產業的大規模發展,除了技術要不斷進步外,還需要完善
政策機制,加速構建電力
市場等。
“新能源空間和時間上的電量不平衡與傳統電力系統形成尖銳沖突”“新能源爆發式增長給電力系統帶來顛覆性影響”“新能源和儲能宛如孿生姐妹,相互支撐發展”“交給電力市場,才能真正體現出儲能價值”……這是記者在近日召開的第七屆中國儲能西部
論壇上聽到的業內聲音。
與會專家認為,儲能大規模發展勢在必行,獨立儲能市場潛力巨大。未來,儲能將重構電力系統。短期內,儲能可平抑電力不平衡,長期看,儲能可平抑能量不平衡。業內人士認為,要實現我國儲能產業的大規模發展,除了技術要不斷進步外,還需要完善政策機制,加速構建電力市場等。
獨立儲能將成主流
今年以來,我國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發展勢頭強勁。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止到10月底,全國風電、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分別為3.5億千瓦和3.6億千瓦,分別同比增長了10.6%和29.2%。
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理事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委員陳海生表示,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0月,全國已有27個省份明確了儲能裝機規劃,總規模達73.6吉瓦。從各省規劃來看,多數省份鼓勵發展新能源加儲能的應用模式,鼓勵建設集中式的共享儲能和電網側的儲能示范項目。“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和可再生能源占比的不斷提高,電力系統中儲能的配置比例以及配置時長都會不斷提高,大規模儲能建設成為大勢所趨。”
華能天成租賃有限公司產業鏈金融業務部總經理助理林佳荔表示,未來儲能發展將經歷三個階段。2030年之前,以2-3小時的新型儲能項目為主,技術路線主要是磷酸鐵鋰;2030年之后,隨著規劃的大批抽水蓄能項目逐漸投運,抽蓄將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2035年之后,當優勢的抽蓄資源開發殆盡,4小時以上的長時新型儲能將成為市場主力,包括壓縮空氣儲能、液流儲能以及氫能。
“未來,獨立儲能是主流發展趨勢,”林佳荔表示,獨立儲能自2021年開始呈現爆發式增長。2021年,我國已投運的獨立儲能項目達1.3吉瓦,同比增長195%,主要分布在
山東、
江蘇、
湖南等8個省份,其中山東、江蘇、湖南均有百兆瓦級的獨立儲能項目投運。2022年上半年,我國規劃在建的獨立儲能項目已達45吉瓦,在規劃在建新型儲能項目中的占比超過80%。據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預測,未來5年,獨立儲能年均新增裝機規模將達7.2吉瓦,市場潛力巨大。
確定合理規模是關鍵
在儲能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同時,還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行業還面臨著很多挑戰。“首先,政策機制不完善,直接影響了獨立儲能的項目收益能力以及收益的穩定性。”林佳荔表示,其次,儲能收益來源比較單一,我國電力市場建設尚處于初期,相關政策和規則仍不完善,中長期交易、現貨交易及輔助服務市場、省間與省內市場銜接機制不夠成熟,儲能系統的多重價值評估以及認定還比較困難。最后,在建期儲能項目資金需求量大,但匹配民營投資主體在建期的資金供給有限,資金與項目進度錯位。這也是當前儲能項目規劃規模較大,但實際投運較少的重要原因。
林佳荔建議,對于政策和機制不完善,應總結先進省份獨立儲能政策以及實際投運項目的經驗,結合各省實際情況,充分考慮地方政府、電網企業、新能源場站業主以及儲能投資方等各方利益訴求,實現多方共贏。對于收益來源比較單一的
問題,最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是通過建立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多層次統一電力市場體系來解決。對于民營投資主體在建期資金供需不平衡問題,建議選擇產業金融能力較強,最好是擁有在建期儲能項目投資成功案例的金融機構,根據不同區域不同收益來源特點設計融資方案,為獨立儲能匹配在建期資金支持。
國網西北分部副主任范越認為,在新型電力系統中,電力不足與棄電并存,總量平衡中新能源電量占比較高,導致過程平衡難度增大。整體對局部除了電力支援,還有調峰共享等,省間潮流交換更為頻繁。儲能的應用對系統安全、保供、消納具有重要意義。但是,目前儲能行業發展存在合理規模如何確定的問題。“大規模儲能會帶來巨額的電價分攤壓力,所以,儲能規劃宜采取國、網、省三級迭代的優化方式確定規模。我們需要對各類儲能的配置需求進行分析計算,各類儲能均能在‘充電積木圖’上找到更經濟的工作位置。”
與新型電力系統之間的關系還需深入研究
在業內人士看來,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一場涉及廣泛、影響深遠的長周期系統性工程,儲能是其中的一項重要支撐技術,需要深入研究其與新型電力系統間的關系,從政策和技術兩方面入手,促進其發展。
在國網西北分部技術中心主任段乃欣看來,除了健全大規模儲能的技術標準之外,還應考慮不同地區的需求,開展大規模儲能控制性能的優
化工作,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水平。在高比例新能源、大規模儲能的新型電力系統中,電源數量多,特性雜、分布廣,需要開展適應儲能類電源接入的新型電力系統概率化的平衡理論研究,從模型構建、分區優化、算法求解等方面深入探索,實現源網荷儲高效協同的大規模平衡統籌。
清華大學電機系教授、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夏清則表示,在發電側和負荷側分布式地安裝儲能,可“熨平”新能源出力和負荷曲線,將系統電力平衡轉變為電量平衡,減少為滿足尖峰負荷投資的輸電線路,使源網荷三個環節協同共贏發展。新型電力系統是以新能源、電網、儲能、主動負荷重構能源系統,只有滿足激勵相容的機制,才能激活各環節的活力,激發網源荷儲高效精準的互動,激勵新能源與儲能的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