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確實有很多地方
碳強度是很高的,所以要真正把自己的長項、未來要做的綠色低碳的產業,給它規劃出來,不能照搬其他地區的
政策。”
3月28日,中國綠色金融的領軍人物,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
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在接受大河財立方記者采訪時表示,中部地區要利用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對綠色低碳產業進行規劃。
“如果把2016年作為一個起點,當時人民銀行牽頭七部委搞了綠色金融指導意見,我們已經搞了7到8年的綠色金融。”
馬駿提到,到目前為止,中國已經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綠色信貸市場,余額達到了30萬億元;我們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綠色債券市場,余額達到2.5萬億。
這些綠色金融工具支持了哪些產業?在他看來,最典型的就是三大產業,一是新能源產業,中國新能源新增的裝機量是全球最大;二是電動車產業,中國電動車的產銷量達到全世界的60%左右;三是像電池這樣的新能源設備組件等產業。
不過他也提到,如果沒有一個可靠、可信、科學、符合《巴黎協定》也符合“雙碳”要求的轉型計劃,就很難做轉型金融。“因為做了以后可能會出現‘假轉型’‘洗綠’的風險,因此難度很大,要從輔導企業來做他們的轉型計劃,要求披露相關信息,包括短期、中期、長期的轉型目標等。”
馬駿認為,當前綠色金融要邁向下一個階段,最大的瓶頸就是建立轉型金融的框架和體系,里面有完善的界定標準、披露要求、轉型計劃等要素。此外還要考慮到公正轉型這個要素,因此有些企業在轉型過程中,如果要辭掉一些員工,會給這部分人提供再教育再就業再培訓的計劃。
未來30年綠色低碳融資需求累計約487萬億
“關于對綠色低碳轉型的融資需求,其實幾年前我們做過一個測算,當時我是以中國金融學會綠金委的名義發表了一份報告,結論就是未來30年當中,我們累計的綠色低碳融資需求達到487萬億。”
馬駿提到,此外還有一個是年化的概念,如果把30年作為分母的話,平均每年融資需求大概在16萬億。“我們現在沒有做到16萬億,最近幾年平均可能在10萬億左右,所以跟16萬億的目標相比,我們大概還有6個億的缺口。中國情況還是比其他發展中國家好一點。”
“我覺得未來應該有一個央行的金融工具去支持轉型金融,也就是我們剛才講的轉型金融需要有標準和轉型計劃,但是有了標準和轉型計劃以后,能不能有便宜的資金,這也是一個配套的訴求。我想人民銀行以后要考慮推出,用于支持轉型金融的一個特別的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馬駿說。
他還提到,現有的一半成熟的綠色技術能夠讓我們減少一半的碳,還有一半的碳,就需要靠未來的發明和更加成熟的技術來實現。“那一半的碳到底誰來投資?這就是一個金融的
問題,我們要大力地動員更多的PE、VC,這樣可以承受風險的資金去進入綠色低碳科技的領域。”
中部地區低碳發展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
碳排放大省,在面臨綠色低碳轉型時,如何處理好協調關系?
“中西部地區可能面臨的問題,第一就是怎么樣做好規劃,真正把自己的長項、未來要做的綠色低碳產業,給它規劃出來。”馬駿表示,這種規劃不能完全照搬別的地方的政策,要真正利用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把這些產業做起來。
“要重點做一個規劃,到底是什么?這就要因地制宜了。有了這些產業規劃以后,才能夠配套綠色金融的政策和工具,政策工具也就是指怎么動員銀行、資本市場的資金,以及動員外地的和外國的股權資金來參與到項目當中來。”馬駿說。
他還提到了湖州綠貸通的案例。據了解,2018年湖州市率先建成“綠貸通”平臺,利用數字化手段助力金融機構和企業開展融資對接,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升級。“綠貸通”在銀企對接、產品創新、服務機制等方面率先探索,實現了金融服務的模式變革、制度變革和效率變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在多地推廣應用。
隨著綠色金融改革不斷深入和數字化改革持續推進,湖州市按照“統一數據底座、集成應用服務、多跨高效協同”的原則,構建了具有湖州特色的“數智綠金”體系,打造1+4+N的數智綠金綜合服務平臺,為企業、個人、金融機構、政府部門等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如何把項目與資金對接起來,也是地方普遍存在的問題。很多項目找不到錢,也有很多錢找不到合適的項目,湖州綠貸通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馬駿表示,地方政府可以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實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經試水打造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試驗區里面有相當部分已經拿出了自己的財力去補貼綠色金融的活動,這些做法是可以推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