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綠色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投資和相關實踐、理念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提升,但在能源轉型過程中也涌現出多種挑戰,各國在ESG投資的態度和模式選擇方向上有所分化。
9月23日,絲路基金董事長朱雋在第五屆外灘金融峰會上表示,當前各國推動ESG投資的模式主要有兩種,即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多位專家分析,目前中國和歐洲的ESG投資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型的,美國則更多采用自下而上型的。
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原理事、中國證監會原首席會計師張為國認為,各國采取不同的ESG投資模式是基于不同的國情,但關鍵是要定位清楚政府做什么、企業做什么。他認為,中國在ESG投資國際經驗本土化借鑒過程中,最大的難點在于如何培植更多的機構投資者,開放式的公募基金難以處理好ESG投資長期受益與短期收益、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之間的平衡。
ESG投資的多路徑討論
具體來看,所謂自上而下的ESG投資模式,一種是政府利用產業
政策如產業補貼、碳稅,或者貨幣等金融政策來引導資金投入可持續投資的領域,另一種是通過制定各類信息披露標準,提高企業違反ESG投資的成本,即所謂的“胡蘿卜+大棒”的政策。
自下而上則是由政府主導,依據
市場上的價格信號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ESG項目投資,政策引導比較少。
從各國實踐來看,據朱雋觀察,美國大多數時期采用了自下而上的模式,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曾在多個場合提出,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會拿來應對氣候變化的
問題。相比之下,中國和歐洲更多采取自上而下的模式。
那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哪種模式更優?“純粹由市場主導的ESG投資模式,實踐中會有一些問題。比如,企業會因為ESG投資周期比較長、風險比較高、回報不太穩定、技術不成熟而動力不足。”朱雋稱,目前在ESG投資領域有資金過度集中的情況,比如資金更愿意進入新能源基礎設施和
交通等領域,尚處在技術進步過程中的工業、建筑領域的減碳綠色解決方案等,資金投入不夠。這種情況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就非常必要。
“一方面,由政府負責制定ESG投資的分類標準,提出信息披露的要求,并負責實施監管;另一方面,市場機構,包括企業、金融機構甚至一些團體,要主動作為,積極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撬動社會資源)推動ESG投資。”朱雋建議。
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如何平衡?如何防止政府過度干預,同時避免政府不作為?張為國認為,美國采取自下而上的模式有其國情特殊性,在聯邦制的政體以及近年兩黨嚴重對立的情況下,難以在ESG這樣議題廣泛的領域達成一致。對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任何國家來說,關鍵是要定位清楚政府(能)做什么、企業能做什么。
“公共工程主要還是靠政府,”張為國認為,在ESG、碳
減排領域,沒有激勵肯定不行,而且政府在基礎研究等方面也起到了很大作用,“反過來,市場畢竟是引擎,能夠讓市場做的就應該讓市場做。”
“但是從去年開始,美國通過發布IRA(Inflation Reduction Act),也是通過政府資金的投入支持本國光伏和氫能等新能源行業的發展。”朱雋認為,這也表明各國政府在轉型引導方面出現了比較類似的政策態勢。
不過,隨著地緣政治問題復雜化,能源供需矛盾出現較大沖突,這導致包括美國在內的部分國家對ESG投資態度發生較大轉變,甚至出現了“反ESG”現象。
中國ESG投資缺乏長期機構投資者
在法興集團管理委員、法興銀行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貝希麗(CécileBARTENIEFF)看來,ESG投資在中國等亞洲國家本土化方面,遇到的主要挑戰是分類標準不統一,這是亟須改善的問題。多位專家表示,目前已經從中國和歐盟之間看到了改善趨勢。
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在于投資回報與動力。“包括中國在內,在ESG或可持續發展的大議題上,最難處理的就是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矛盾,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矛盾。”張為國指出,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不同在于,培植機構投資者較為困難,但也“很難讓股民們為了長期利益投資”。
“因為我國的公募基金都是開放式的,如果短期業績不好,投資者就會贖回。因此,要讓公募基金去做短期表現欠佳、但長期利益明顯的ESG投資是比較難的。”張為國指出,要處理好上述矛盾,需要將各種長期正面外部性量化到投資標的價值,投資者也要接受。
方正證券研報顯示,ESG基金整體長期收益較高,但短期收益并不理想。具體來看,純ESG主題基金、ESG策略基金、環境保護主題基金、社會責任主題基金和公司治理主題基金,近5年收益率普遍在60%以上,近3年收益率最高為17.29%、最低為5.33%,近1年收益率則普遍為負值,且最大回撤和年化波動率甚至高于滬深300和中證500。
“大家只是靠社會責任感,靠企業價值來做(ESG投資)是靠不住的,還是要把激勵機制做好,”
香港金融協會副主席孫明春也指出,“可能有一些外部性也不見得能夠量化、內部化,這些是需要政府在產權界定上做一些事情。”
孫明春認為,政府對
碳排放界定產權并明確配額要求,是解決上述矛盾的關鍵。有了產權界定和嚴格的配額要求,相當于給市場創造了一個激勵機制,并能夠在
碳市場上順利交易,從而實現可持續。
關于如何通過學習ESG投資的國際經驗并保持中國特色,張為國認為,首先要確定什么樣的ESG投資應該由什么樣的資金來做,比如有些是通過權益資金,有些則通過債務資金,要避免“一哄而上”。
其次是解決長期性問題,即培植機構投資者。除公募基金面臨上面提到的問題,張為國認為,社保基金也存在保值增值的壓力,培植機構投資者可能需要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時間,通過改革完善個人養老保險制度解決長期資金來源問題,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張為國也提到,我國還要繼續加快ESG標準化建設,同時面對貿易保護主義,還要加強國際溝通,企業自身也要想方設法,積極應對。
他認為,中國在基礎設置建設,以及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發展優勢明顯,后續應該更加重視,利用本國優勢實現彎道超車、后發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