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ESG全球領導者大會于9月13至15日在上海市黃浦區綠地外灘中心舉行,本次大會主題為“可持續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本次大會由新浪財經、中信出版(26.240, -1.09, -3.99%)集團主辦,老鳳祥(63.080, 1.18, 1.91%)聯合主辦,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上海市黃浦區人民政府特別支持。全國人大環資委專職委員、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原司長李高出席并發表演講。
李高表示,回顧過去的30多年,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氣候治理取得重要進展。1992年以來,先后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確立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形成了各國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各盡所能、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力支持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進程深刻影響了各國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目前已有195個國家制定了到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超過100個國家提出了
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和方向。
對此,他指出,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世界人民和本國人民的長遠福祉出發,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并取得突出成效。2012年以來的10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耗增長支撐了超過6%的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裝機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啟動并平穩運行全球規模最大的碳
市場,扭轉了二氧化
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目前,與應對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技術、產業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部分。
李高稱,中國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
政策措施不僅促進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成果惠及全球。中國為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電動汽車和電池也出口到世界各國,推動全球光伏、風電成本和鋰電池價格快速下降,顯著降低了各國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成本,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做出了積極貢獻,而相關國際合作也促進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個例子有力地證明,各國攜手合作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空喊口號無濟于事,落實行動才是關鍵所在,同時更要防止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損害全球行動能力。面對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挑戰,各方應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以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此,李高提到幾點建議:
一是共同維護《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主渠道地位和制度體系。各方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國家自主貢獻”的制度安排,充分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歷史責任和國情能力的差異,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以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制度規則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
二是共同推動形成全方位、廣領域、多主體的氣候國際合作新局面。各方應積極探索、不斷拓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模式,推動各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之間開展廣泛合作,圍繞經濟、社會、產業、技術、金融等廣泛領域形成更加包容有效的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機制。
三是共同努力加速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各方要加強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市場、資金、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共同營造良好國際合作氛圍,切實將各自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轉化為政策、措施和具體行動,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共促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以下為演講實錄:
很高興參加2023 ESG全球領導者大會,與大家就合作應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這一主題進行交流。
氣候變化是全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嚴峻挑戰。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高溫、熱浪、山火、干旱、洪澇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強度、影響的范圍和帶來的損失顯著增大,各國必須加強合作,采取更有力行動,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挑戰。
回顧過去的30多年,在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全球氣候治理取得重要進展。1992年以來,先后達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巴黎協定》,確立了公平、“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形成了各國以“國家自主貢獻”的方式各盡所能、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有力支持的治理模式,奠定了各國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法律基礎和行動指南。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進程深刻影響了各國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目前已有195個國家制定了到2030年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超過100個國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標,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和方向。
中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世界人民和本國人民的長遠福祉出發,始終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應對氣候變化擺在國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將應對氣候變化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并取得突出成效。2012年以來的10年,中國以年均3%的能耗增長支撐了超過6%的經濟增長,可再生能源裝機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啟動并平穩運行全球規模最大的
碳市場,扭轉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長的態勢。今天,與應對氣候變化密切相關的技術、產業發展已成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的部分。
與此同時,中國始終堅持多邊主義,積極倡導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為《巴黎協定》的達成、生效和實施作出歷史性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明確要求通過國際合作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挑戰。中國還積極開展南南合作,盡己所能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中國已成為全球氣候治理進程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中國強有力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措施不僅促進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成果惠及全球。中國為全球提供了50%的風電設備、80%的光伏組件,電動汽車和電池也出口到世界各國,推動全球光伏、風電成本和鋰電池價格快速下降,顯著降低了各國實現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成本,為推動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做出了積極貢獻,而相關國際合作也促進了中國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個例子有力地證明,各國攜手合作是有效應對氣候變化的必由之路。
令人擔憂的是,一段時間以來,某些發達國家出于政治目的,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推行單邊措施、實施保護主義,人為制造國際合作障礙。據測算,若推行逆全球化貿易政策,到2030年太陽能(6.020, -0.01, -0.17%)組件價格可能上漲約20%至25%,全球太陽能電池和組件生產安裝量減少160-370GW,全球凈碳
減排潛力減少30-40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同時,發達國家遲遲未能兌現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支持的承諾,巨大資金缺口不僅導致發展中國家沉重的綠色轉型負擔,更給全球實現氣候公平和正義制造了障礙。
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空喊口號無濟于事,落實行動才是關鍵所在,同時我們更要防止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損害全球行動能力。面對日益緊迫的氣候變化挑戰,各方應從全人類共同利益出發,以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為此,我提幾點建議:
一是共同維護《公約》及其《巴黎協定》的主渠道地位和制度體系。各方要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等原則和“國家自主貢獻”的制度安排,充分考慮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歷史責任和國情能力的差異,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支持,以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制度規則推進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集體努力。
二是共同推動形成全方位、廣領域、多主體的氣候國際合作新局面。各方應積極探索、不斷拓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模式,推動各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研究機構、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主體之間開展廣泛合作,圍繞經濟、社會、產業、技術、金融等廣泛領域形成更加包容有效的對話交流和務實合作機制。
三是共同努力加速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各方要加強有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市場、資金、產業鏈和供應鏈合作,共同營造良好國際合作氛圍,切實將各自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轉化為政策、措施和具體行動,推動全球實現更加強勁、綠色和健康的可持續發展,共促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今年年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迪拜大會(COP28)將完成對《巴黎協定》實施進展的第一次全球盤點。各方應以此為契機,全面評估實現《巴黎協定》目標的集體進展,識別全球氣候合作的困難和障礙,向國際社會發出堅持多邊主義、摒棄任何形式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通過合作強化全球氣候行動的有力信號,推動《公約》及其《巴黎協定》全面有效實施,為各國務實推進各自目標的落實、實現公正綠色低碳轉型做出貢獻。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世界各國是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國際社會需要深刻認識深化國際合作對應對氣候變化挑戰、實現巴黎行動目標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以更加緊密的國際合作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全球行動,有力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為本次大會提供學術支持,清華大學全球共同發展研究院為智庫支持。沃爾沃為首席戰略合作伙伴,茅臺為戰略合作伙伴,東方證券(9.740, 0.00, 0.00%)、伊利為聯合合作伙伴。金典零碳有機奶為ESG全球領導者大會唯一指定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