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国产内插视频/性欧美激情日韩精品七区/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国产香蕉视频在线看 - 国产91电影在线观看

清華大學理學院副院長羅勇:適應氣候變化不能代替減排

2023-4-18 10:21 來源: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

2023年3月24日,清華大學理學院副院長、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羅勇做客第二十三期 “清華五道口綠色金融講座”。本期講座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CGFR)主任鞠建東致開場辭,CGFR副主任孫天印主持問答環節,線上舉辦、全網直播。

羅勇圍繞“全球氣候變化影響研究進展”主題,首先介紹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以及相關科學概念,隨后分享了氣候變化影響、風險和適應的新認識,最后分析了亞洲氣候變化的影響、適應與脆弱性。在問答環節,羅勇耐心解答了場外觀眾提出的問題

羅勇的主要觀點:

1.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正在廣泛地影響自然和人類社會,導致相關損失和損害,并帶來嚴峻的、不可逆轉的風險,包括威脅生命安全、降低糧食生產、破壞自然和減少經濟增長。

2.限制全球變暖、應對氣候變化,需要所有部門深度減排。如果按照目前的減排承諾采取行動,全球升溫的水平仍將威脅糧食生產、水供應、人類健康、沿海居住區、國民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因此,盡快深度減排將是避免這些后果的根本途徑。

3.適應氣候變化可以保障人類的安全和福祉,也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但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將隨著持續變暖而迅速增加,在許多情況下帶來人類和自然無法適應的風險。因此,適應不能代替減排。

講座開始,羅勇首先介紹,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于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WMO)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聯合建立,其主要任務是定期組織各國政府推薦的科學家共同編寫氣候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對氣候變化的科學認識、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可能對策進行評估。

IPCC評估報告是國際社會認識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建立和深化國際應對氣候變化機制,采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的科學基礎。IPCC評估報告面向各國決策者,為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提供科學依據,具有極強的政策指示性作用。

隨后,羅勇重點分析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風險以及適應的新認識。他表示,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全球氣候變化正在廣泛地影響自然和人類社會。氣候變化導致損失和損害,并帶來嚴峻的、不可逆轉的風險,其中包括威脅生命安全、降低糧食生產、破壞自然和減少經濟增長。例如,評估的物種中有50%向極地和高海拔遷移,許多物種因無法適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而滅絕;農業生產率在中低緯度地區下降、在高緯度地區上升,熱島、內澇等帶來的負面影響愈發凸顯等。

他進一步表示,與氣候相關影響的風險來自于氣候危險性(包括趨勢性的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人類和自然系統的暴露度(受不利影響的位置和環境)以及脆弱性(受到不利影響的傾向或趨勢)的相互作用。氣候變化風險包括127個關鍵風險和8類代表性風險,且呈現出顯著的區域差異。

以糧食安全風險為例,在本世紀中期,全球變暖2°C或更高水平下氣候變化導致的糧食安全風險將更加嚴峻,引發營養不良和微量營養素缺乏,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亞、中南美洲和小島嶼。從長期來看,如果全球變暖水平達到3°C或更高,與2°C或更低的溫升相比,面臨氣候相關災害的地區將大幅擴大,從而加劇糧食安全風險的區域差異。

如何限制全球變暖、應對氣候變化?羅勇指出,所有部門都需要深度減排。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三工作組報告(2022)提到,要將全球變暖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2℃以內,需要大約在本世紀70年代初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即“碳中和”;而如果要控制在不超過工業化前1.5℃以內,則需要在本世紀50年代初實現全球二氧化碳凈零排放。

如果按照目前的減排承諾采取行動,全球升溫的水平仍將威脅糧食生產、水供應、人類健康、沿海居住區、國民經濟和自然生態系統。因此,盡快減排將是避免這些后果的根本途徑。

羅勇進一步指出,適應氣候變化可以保障人類的安全和福祉,也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但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和損害將隨著持續變暖而迅速增加,在許多情況下帶來人類和自然無法適應的風險。因此,適應不能代替減排。

隨后,羅勇談到了亞洲的氣候變化影響、適應措施與面臨的困難。他表示,亞洲面臨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后果和相關損失損害,以及未來可能面臨的風險與全球基本類似。以氣候變化導致的流離失所或永久移民為例,有中等證據和中等共識的預測表明,長期氣候變化將增加整個亞洲的移民流動。例如,2019年,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菲律賓各有超過400萬人因災害而流離失所。在東南亞和東亞,氣旋、洪水和臺風在2019年引發國內960萬人流離失所,幾乎占全球流離失所總人數的30%。

羅勇表示,我們現在已知有非常多的適應措施,具體方案有智慧農業、減少基于生態系統的災害風險、投資城市藍綠基礎設施以滿足適應性、移民的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亞洲氣候可恢復力發展路徑(CRD)提供機遇。同時,氣候風險、脆弱性和適應措施需要納入各級管理的決策中。

然而,實現氣候可恢復力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困難,例如,分散和被動的治理、優先行動選擇以及如何排序的論證不足和財政赤字。一些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實踐為克服這些困難提供了解決方案,例如,使用先進技術(地基觀測和遙感、各種新的傳感器技術、公眾科學、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工具等),加強區域合作和學習,提高預報能力和更好的風險意識等。

講座最后,羅勇表示,無論我們怎么做,未來在短期內仍將繼續升溫,所以要努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和行動,盡量減弱氣候變化的不利后果。核心還是深度減排,實施碳中和行動,把溫升控制在2℃以下,實現1.5℃的努力目標,從而大大降低預計由氣候變化引發的人類系統和生態系統的損失和損害,共同打造一個更加公平公正的、保證人類福祉的、可持續發展的全球氣候環境。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