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博鰲亞洲
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和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全國政協第十二屆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并肩而坐,時不時耳語一下。
讓兩任行長不斷交流的,是在世界能源格局不斷變化的情況,以及碳達峰、
碳中和的要求下,我國金融業能為平衡安全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發揮出怎樣的力量。
“在國際合作方面,氣候變化是國際
問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必須全球大家一起來碳
減排。”易綱表示。
不過,周小川注意到,現在氣候變化問題面臨某種困境和挑戰。
“去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召開,大家覺得那個共識的程度不是太高,各國都感到了困難。因為去年全球有一些地緣政治沖突,疊加能源危機等等各種問題,一些政府和企業并不是把
碳排放放到最高的優先級上,他們如果有其他的優先事項,碳排放的優先級會適度地下落。”周小川在論壇上表示。
當前,在減排方面,一些國家傾向于使用價格型工具,有一些國家更多地采用非價格的
政策措施,在周小川看來,這并不是完全分開的。價格型工具并不只是二氧化碳價格本身,碳稅、補貼、免費配額的發放都是價格型工具,非價格型工具則是靠計劃,靠政府指導等。
“有人認為一些目標是相互沖突的,是根本不可能協調的,其實除了個別的目標相沖突,多數的目標是可以協調的,既要考慮安全、增長、公平,同時又要去實現1.5度或2度的目標,并且把它分解為各個年度,這用到價格型工具是可以實現的。”周小川表示。
在他看來,碳中和過程中,金融機構光做到自己的低碳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是否用投資、信貸以及其他金融活動,幫助企業實現零碳的發展。
在這點上,中國已經走到了前列。
央行數據顯示,2022年末,我國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22.03萬億元,同比增長38.5%,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22萬億人民幣,相當于整個貸款余額的大約10%,不僅如此,我國的綠色債券也超過了2.5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速也很快。
“我們想用人民銀行的激勵機制支持工具用綠色貸款用綠色債券的綜合的金融方面的支持工具,支持實現中國的碳達峰、碳中和。”易綱表示。
據介紹,人民銀行推出了
碳減排支持工具主要有兩大類,第一類對清潔能源、
節能環保、碳減排的技術項目進行支持;第二類,對煤炭的清潔利用進行支持,均是在2021年11月推出的,去年是執行這兩個工具的完整年,效果顯著。
不僅如此,人民銀行在最近這些年一直都在和國際的同行做這方面的工作,比如說在G20框架下有一個G20綠色金融工作組,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這個工作組在過去三年完成了許多重要的工作;比如2021年完成了G20可持續金融的路線圖,這個路線圖最后在沙特利雅的峰會上得到了通過。
2022年,這個工作組完成了G20轉型金融的政策框架,引導
市場的資金支持碳減排,這個政策框架也得到了去年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G20峰會的通過。
“今年我們工作組的工作主要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相關的融資措施,也為今年的G20提供完整的政策措施、路線圖和時間表。”易綱表示。
“金融業有很多市場都是有金融特性的,未來的
碳市場和碳市場所涉及的一些衍生產品的發展和監管,都是金融界非常擅長的領域,它應該幫助把碳市場建設好、運行好,同時使碳市場給出的信號實現多個目標和多種工具之間的最優協調。”周小川表示。
當前,和歐洲方面合作,人民銀行和歐委會成立了一個聯合工作組,共同制定綠色金融的共同分類的目錄。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各個地區對綠色金融的定義和分類目錄不一樣,如果全球的央行和管理部門能夠把綠色金融的目錄趨同,綠色的金融產品和綠色的定價就可以在全球市場上交易,能夠共同的互認,因此,共同分類的目錄至關重要。
“目前,中國和歐洲的綠色金融共同的目錄的趨同性目前大概到了80%,建行、興業銀行已經按照這個目錄發綠色金融債,有些發展中國家也是高度評價歐洲和中國的共同目錄,他們也開始遵循目錄進行發債、開發產品。我們還同時和央行和監管機構在這個圈子里制定綠色金融標準,同時我們也在制定綠色金融‘一帶一路’的標準,并且發起了‘一帶一路’綠色投資原則,截至去年年底已經有四十多家機構和許多市場按照這個原則進行投資、進行認定。”易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