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0 23:23 來源: 一財網 |作者: 立早
環保醫術仍有待提高
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趙笠鈞對記者說,我國在環境治理尤其是水污染治理上,有全世界最先進的技術,最全面的解決方案。因為目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像中國這么復雜的環境問題,“這就像大醫院會出著名大夫的道理一樣,因為患者多,天天做手術,經驗自然豐富。”
但業界傳出的消息稱,由于技術、管理等方面缺乏融合,在許多領域污染治理效果并不理想。
“從宏觀角度講,工業廢水處理缺乏集中處理技術,我國擁有大量的工業園區,廢水通常會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不同的污染物有疊加效果,集中式的污水處理技術需要強化。”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王洪臣說。
工業園區原本是要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容易處理的污染物質工廠自行處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質大部分都是難以處理的,最終導致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非常高,無法實現污染物的削減。
文一波表示,目前環保產業發展本身仍存在諸多困難。“現在環保產業規模還比較小,在股市上,環保板塊去年比大盤漲的還低,說明投資者信心并不算足。”傅濤也認為:“目前絕大多數的投資需求,并沒有轉化為產業需求。”
有數據顯示,全國每年約有1.5萬億元的環保產值,但被全國約3萬家環保企業瓜分,環保企業高度分散、規模很小;我國環境保護相關產業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但具有高度的區域集中度。50%以上的營業收入集中來自于排名前5名的省(市、區),僅有2%~6%來自排名最后的12個省(市、區)。
目前,我國環境保護產品和環境保護服務營業收入占同期GDP比重約1%,還遠不足以被稱為經濟支柱。
“節能環保產業現在還是貼錢的,真正的支柱產業必須是賺錢的,發達國家的情況大致如此。因此,打造成支柱產業不僅需要制度創新,也需要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對本報記者說。
對于一味做大環保產業的說法,趙笠鈞認為,“我們的終極追求是改善環境質量,不是做大做強環保產業。政府關心環保產業,出發點是好的,但如果把精力集中在扶持環保產業上,有點舍本逐末。”
趙笠鈞對記者表示,政府真正應該做的是制定規則,提高違法成本,加大環境執法,讓客戶愿意在環境上投入,愿意尋求高品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