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可避免地帶來環境保護領域的一些趨勢性變化。
海南省堅持生態立省戰略,將環境與資源視為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我們想知道,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海南如何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十二五”收官之年,如何把握污染物排放特點,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海南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有哪些新舉措?
對話人:海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廳廳長、黨組書記鄧小剛
采訪人:本報記者孫秀英 陳祖洪
環境保護工作如何應對新挑戰?
■要善于把握新常態下污染物排放的特點和趨勢,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中國環境報:當前,海南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哪些新問題、新挑戰?
鄧小剛:海南省環境質量總體保持優良水平,但是,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省環境管理能力、環境保障能力和環境質量水平,與國際旅游島建設的總體目標以及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的期待仍有一定差距,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違法違規等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
生態環境質量是海南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在全國范圍內保持領先。但是,近些年,受本地污染源和島外輸入性污染物影響,大氣污染防治壓力增大。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同步推進,機動車尾氣排放、城鎮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農業面源污染物排放等在一定時期內仍會持續增長。我們必須善于把握新常態下污染物排放的特點和趨勢,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控制增量、削減存量,做好新時期的環境保護工作。
中國環境報:海南環境保護工作產生了哪些趨勢性變化?
鄧小剛:從管理方式看,海南環保工作正在從注重微觀管理向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轉變,從側重行政手段向綜合施策轉變。過去,環境保護管理以行政手段為主,審批效率不高,管理的預見性和針對性不足。現在,環境保護管理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從重事前審批向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轉變,從偏重行政手段向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綜合施策轉變。我們必須適應管理方式變化,正確處理好
市場與政府的關系,處理好放權和監督的關系,主動適應環境保護管理方式轉變。
從管理機制看,環境法律
法規和制度不斷趨于完善,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的機制進一步建立。過去,環境管理體制存在諸多弊端,各部門單打獨斗多,聯防聯控不足。因此,我們必須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嚴格監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強化聯防聯控,完善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環境保護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