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手段、多個主體參與的環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
增厚度
多種手段、多個主體參與的環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
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多種手段重拳出擊,共同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除了新環保法的修訂,環境生態方面的法律
法規還在持續完善。2014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對《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草案進行初審,取消了違法排污50萬元罰款的上限;修改《水污染防治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也已列入本屆常委會立法規劃。
今年1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
問題的解釋》,對剛剛實施的環保法以及修改后的《民事訴訟法》中環境公益訴訟進行具體規定。新修訂的環保法中加入了有關公眾參與的專門章節,這是對環保民間組織以往開展環境保護公益活動與項目的肯定,同時也從法律層面上賦予環保組織更高的法律地位和要求。
“新環保法對促進公眾參與環保,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是我國立法第一次規定了信息公開、公眾參與,對政府信息公開、企業信息披露都有所規定,也明確賦予了公眾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體現出公眾參與環保已經成為社會的共識。”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以新環保法為基礎,環保部出臺了若干配套細則,各地也有所跟進,
河北就制定了全國首個省級保護公眾參與的條例。
推行環境污染
第三方治理。專業的事由專業的公司管,企業可以找專業環保公司負責所有環保相關事務。上海將第三方治理作為環境治理體制改革的關鍵點,在電廠除塵、脫硫、脫硝等7個重點領域推廣成功經驗。
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排污權交易試點,取得初步成效。預計到2015年底,試點地區將全面完成現有排污單位的排污權初次核定;到2017年,試點地區基本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
“污染第三方治理、排污權交易都是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說明,在
節能減排和污染治理中,
市場和經濟杠桿正在逐漸發揮作用。”潘家華表示。
“新常態下,需要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目前,環境保護領域的這些變化說明,政府、市場、公眾合理分工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正在形成。”馬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