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業務升溫
近來,各商業銀行
碳排放配額質押融資業務正在加速落地。鄭州銀行2022年1月13日披露,該行為
河南省首批全國碳
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河南省武陟縣廣源紙業有限公司,發放碳排放權質押貸款1800萬元,是河南省城商行首筆碳排放權配額質押貸款。
光大銀行也于近日宣布,光大銀行杭州分行通過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動產融資統一登記公示系統進行質押登記和公示,以29萬噸碳排放配額為質押向湖州嘉駿熱電有限公司發放碳排放權質押貸款800萬元。
公開資料顯示,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旬僅月余內,就有包括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及地方城商銀行等十多家銀行宣布落地首筆碳排放權質押貸款。
某國有銀行
深圳一支行業務負責人介紹,每年政府監管部門會根據企業二氧化碳排放量對制造型企業進行排放配額核定,企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對碳排放配額進行交易買賣,也可以將這些可交易的碳排放配額進行登記質押融資,銀行會根據自身情況和評估模型進行質押率計算。
“之前我們銀行已經下發了碳排放權益質押貸款業務辦理的規章制度,包括辦理流程、質押率評估等,最近也在給白名單企業進行相關業務辦理的對接操作,預計2022年會全面鋪開。”上述國有銀行支行業務負責人指出。
從產品類型來看,碳排放權質押融資成為近來商業銀行在
碳金融領域的布局重點。上述國有銀行支行業務負責人表示,2022年開始金融機構綠色金融的考核占比大大提高,尤其在銀行信貸方面,而綠色金融業務中嵌套碳排放權進行質押融資是做大規模最好的方式。“比如銀行跟某家企業有授信合作,該企業有碳排放配額,銀行就可以在企業原有授信基礎上追加一個碳排放權質押,不僅能提高風險可控性、增加授信額度,還可以將其納入綠色信貸范圍,有助于銀行完成綠色金融指標考核。”
中投協咨詢委綠創辦公室副主任郭海飛表示,“碳達峰”與“
碳中和”已成為我國國家戰略與世界發展主流,實體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進入加速期,全國
碳交易市場的建立與
電力等高碳行業逐漸強制納入,意味著高碳企業對碳交易配額的需求更強,林業、光伏等能夠中和碳排放的綠色低碳產業將產生更多的碳交易配額。
在郭海飛看來,不管是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還是新興綠色低碳產業發展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碳排放權質押貸款便是非常好的支持低碳轉型的綠色金融產品。
此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啟動和穩定運行,加速了碳金融相關產品的落地。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汪惠青表示,歷經十年試點探索,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于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截至2021年底整體運行平穩有序,但市場活躍度仍有待提升。“雖然目前金融機構尚不能參與
碳市場,但隨著市場化建設機制不斷完善,未來
碳配額可能會被列為金融工具,碳金融產品可能被納入金融監管。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提前加碼布局碳金融相關業務,不僅能夠搶占市場先機,也有利于提升自身的綠色金融服務水平。”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
內蒙古銀行戰略研究部總經理楊海平也指出,隨著碳市場進入《巴黎協定》擬定的發展時間節點,碳交易機制正在被重新定義。在巴黎氣候協定框架及中國雙碳目標下,碳金融正處于新一輪探索的初始階段。之所以在近期有多家銀行的碳排放權質押貸款業務落地,主要得益于中國統一碳市場發展取得初步成果,作為新一輪碳金融探索的試水性產品,隨著統一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的結束,碳排放權質押貸款初步形成了閉合的業務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