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能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哪些支持
主持人:研究碳達峰、
碳中和,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多個學科領域。目前“碳中和經濟學”受到廣泛關注,請問該如何從經濟學視角解釋碳達峰、碳中和?經濟學可以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哪些支持?
王克: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科學。實現碳中和目標,意味著
碳排放容量成為一種稀缺性資源,碳中和經濟學就是從配置碳排放容量這一稀缺資源入手的。配置碳排放容量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明晰和分配全球溫室氣體容量資源產權的過程。在一個主權國家內部,可以通過國家強制力對這一產權作出強制性定義,然后選擇相關
政策手段如財政、稅收或排放貿易等加以執行。在全球層面分配碳排放容量,目前只能通過跨國談判和協商來確定。
很多發達國家在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后實現自然達峰,然后經歷較長平臺期,逐步進入碳排放下降通道,從碳達峰到碳中和需要持續經歷50至60年。我國在人均GDP更低的水平上實現碳達峰,而且峰值更低,排放軌跡也更低,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轉變時間只有30年,這種排放軌跡和轉型路徑,與發達國家面臨的內外部環境完全不同。中國能否在借鑒發達國家達峰經驗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比發達國家質量更高的碳
減排路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命題,也是經濟學需要關注的重要
問題。
張志強:碳中和經濟學繼承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通過對碳中和涉及的供給與消費、成本與收益、貼現與代際、制度與路徑、產業與技術、國內與國際等關系的研究,闡釋了自然資本與社會資本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機制,對于解決當今世界存在的氣候危機具有指導意義。
碳中和經濟學主要解決以下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基于人類活動的自然系統和社會系統的耦合機制。通過研究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與能量交換,以碳作為一種通用指標,以生態價值的形式將自然資本體現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二是實現由高碳向零碳的動態迭代,將帶來能源系統、生產與消費系統和環境系統相關資源的重新配置,以價格信號為主的
碳交易機制和以碳稅為導向的財稅機制共同發揮作用,能夠積極引導整個社會向低碳化方向發展。三是對國家治理機制的研究。即基于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明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需要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同時,也要考慮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利益均衡,當代人有義務為下一代人創造更可持續的發展空間。
王珂英:隨著控制溫升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共識,各國紛紛提出本國的碳排放控制目標以及碳中和時間表,這樣一來,就可以在碳排放峰值、凈零排放時間的約束下,對不同發展模式和減排路徑下的經濟增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核算,分析如何以最小成本達到目標,從而為公共政策和
市場化工具的設計提供理論基礎。在糾正碳排放的外部性方面,
碳市場和碳稅是經濟學常用的兩類工具,在實現碳中和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作用,如何平衡短期與長期、局部和整體的利益關系等問題,仍待經濟學作出更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