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產品標簽,就能知道它‘出生’時用了多‘綠’的電”。8月18日,在
浙江哈爾斯公司的出口車間,一批計劃發往德國的保溫杯將貼上這樣的“碳身份證”,各工序
碳排放強度,拿出手機一掃,產品
碳足跡和生產工藝的實時碳排一目了然。這套分時分區電碳因子核算平臺,正在幫助金華外貿企業應對即將實施的歐盟碳關稅。
??“以前算碳排放就像看老黃歷,現在變成看實時天氣預報了。”哈爾斯真空器皿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鐵軍打了個比方。他手中的保溫杯標簽顯示,杯體拋光工序在中午光伏發電高峰期生產,單件碳排降低27%,僅這一項全年就能省下電費超100萬元。
??2026年,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將正式生效,
鋼鐵、鋁等產品每噸碳排放可能面臨60-100歐元的關稅。對于年出口額達7719億元的金華來說,這無疑是一道“綠色壁壘”。
??破局的關鍵在于能夠準確計算每度生產用電的“碳含量”。國網金華供電公司自主研發分時分區電碳因子核算服務平臺,就像給電網做“碳CT掃描”一樣,利用廣義節點法,融合區塊鏈理念,根據碳源機組和電網拓撲大數據,精準計算小時級電碳因子,并推送給用戶。
??“傳統核算用的是生態環境部、國家統計局每年組織發布一次的年度平均電碳因子數據,這好比用全年平均氣溫指導每天穿衣。”國網金華供電公司“雙碳”服務項目負責人侯健生介紹,“現在不僅能精確到每小時,還能定位到具體區域的電網碳排放,就像給每度電辦了‘碳身份證’。”
??在浙江八達電子儀表有限公司的電能表智能生產車間,32臺安裝了新型電
碳管理終端的設備如同“碳顯微鏡”,實時跳動顯示著關鍵數據:當前市電電碳因子、廠區屋頂光伏發電量及對應碳排量、各產線乃至單臺設備的實時能耗與碳排放。
??“看這里。”八達儀表總經理單卡迪指向一塊屏幕,“4月15日中午12點,陽光充足,我們優先用自建光伏供電,生產一只智能電表的碳排放,比完全使用網電時降低了近30%。5月份引入綠電交易后,表現最優的一天,我們每用一度電,僅產生0.028公斤二氧化碳,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平臺提供的精細化數據,讓企業降碳決策有了科學依據。
??目前,這套系統已生成可掃碼查詢的“分時
碳標簽”。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外貿企業反饋,歐美客戶看到標簽后,對“浙江制造”的低碳實力更加認可。多家銀行也表示,這些動態碳數據將成為綠色信貸的重要依據。
??從傳統“保供電者”向“碳路先鋒”的躍遷,“雙碳”時代的電網服務正在重塑。當每一度電的“綠色含量”都能被小時級精準溯源,當每一件產品的碳足跡都能被“顯微鏡”清晰呈現,企業降碳才真正告別“毛估估”,邁向“精算”時代。這把由科技創新鍛造的“密鑰”,不僅為金華乃至浙江的萬家企業打開了應對歐盟碳關稅的“鎖”,更在全球貿易向綠色低碳轉型的浪潮中,標注了金華方案的精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