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和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浪潮中,上海肩負著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使命。近年來,上海在產品創新、科技賦能、區域輻射和風險監管等方面皆取得顯著進展,正逐步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綠色金融生態。但與戰略目標相比,平臺與產品創新動力不足、科技支撐體系尚待強化、區域協同機制不夠穩固等瓶頸
問題,正制約其國際樞紐定位的提升。深入剖析現狀,厘清可行路徑,對助推上海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上海綠色金融的突破與創新
在全球綠色低碳發展浪潮與“雙碳”目標驅動下,上海正加速推進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建設,在產品創新、科技賦能、區域輻射及風險監管四大層面形成鮮明發展特征。
產品創新:綠色金融“工具箱”持續擴容
上海已基本建立起涵蓋綠色信貸、債券、基金和保險在內的多元綠色金融產品體系。具體來看:首先,綠色信貸規模持續擴張,截至2024年末綠色信貸余額超過1.4萬億元,并且聚焦于清潔能源和能效提升等綠色領域。其次,上海對綠色債券
政策支持力度非常顯著,例如2024年上交所綠色債券(含ABS)發行近1700億元,綠色ETF產品達45只、規模達401.4億元;第三,上海的ESG基金規模達2274億元,國家綠色發展基金領投在新型
電力系統等硬科技領域,充分地發揮了國有資本引導作用;最后,上海的綠色保險以1.5萬億元保障目標為導向,創新了碳資產保險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綠色產品,科技賦能減碳量超過千噸,填補了碳資產風險管理空白。
科技賦能:數字化底座加速構建
上海金融科技實力位居世界前列,第3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37)排名全球第8位,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發展指數排名第三位,以區塊鏈、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金融科技得到廣泛應用,發布組建分布式碳賬戶體系及綠色資產溯源“科技工程”,上海清算所率先上線碳賬戶系統,首批采集50家企業數據,碳資產數據造假率僅萬分之三。
上海首創“上海保險碼”,整合打造集“海頤兩寶—醫保、商保—商保—賠案”于一體的綠色服務平臺,實現了醫保和商保的無縫對接、一站式直通理賠,理賠報案更加方便快捷。
此外,依托金融機構的大數據風控技術、衛星遙感技術等綜合手段,上海還創新開發了ESG智能評級系統(準確率達到85%)、
碳足跡核算模型等工具,助推綠色金融業務發展及數字化轉型進程。
跨域聯動:驅動長三角綠色金融一體化
作為長三角的重要城市,上海正通過金融資源配置、科技賦能和人才輸出,積極帶動區域協同發展。近年來,上海與蘇浙皖三地聯合共建跨區域綠色項目庫,計劃于2024年將首批120個項目納入資金池,增強對前期投入方的融資支持。同時,推動制定統一的光伏項目綠色標準,
認證成本預計可降低60%。
在金融創新方面,上海著力推進“綠色金融+區塊鏈”跨區域
碳配額質押融資,實現全流程業務上鏈,將原本需時5天的業務流程壓縮至僅4小時,大幅提升融資效率。
在產業層面,寶山區積極探索綠色發展路徑,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長三角樣本”。截至2024年,上海綠色產業整體規模已突破千億元,接入供應鏈平臺的26家跨省企業,其碳足跡數據庫記錄量也已超過6萬條,初步形成區域協同治理和綠色數據共享的新格局。
風險防控:全流程監管筑牢底線
上海建立了綠色債券全流程的監管制度,在申報時重點核驗資金用途和環境效益的真實性,鼓勵投資者利用專業的
第三方認證機構來評估項目的綠色等級,嚴防“漂綠”行為;實地調研信息披露真實性情況,量化環境效益評價結果;根據證監會項目入庫工作指引的要求引導發行人主動審查項目的產業政策符合性。
截至目前,上交所綠色ETF規模達到401.4億元,上證綠色債券指數年內上漲0.92%。監管成效較好,
市場公信力、透明度不斷提升。
三大瓶頸制約樞紐能級提升
瓶頸一:科技支撐體系存在斷層,數據互聯互動不足
首先,上海的金融科技大數據處于起步階段,上海金融機構對企業的碳足跡數據采集覆蓋率只有不到30%,甚至有的國有大行上海分行的綠色信貸風控模型里面的環境數據只占到15%,遠遠未達到氣候風險壓力測試40%的標準要求。
其次,區塊鏈技術也未能大規模推廣,上海證券交易所推出試點區塊鏈債券存管系統的計劃在2024年才開展,但只涉及綠債發行量的5%左右,且跨機構間數據互通占比不超過20%;同時,券商的綠色ABS等一些項目的上鏈也會導致其用時增加。查驗鏈上數據的過程,相比于通過基礎數據上報生成的憑證期限要長20天。
第三,上海的人工智能應用面臨兩種
難題:在數據端,目前缺乏統一的數據接口;在效率端,ESG智能評級模型計算出的準確率僅能達到68%左右。
瓶頸二:標準碎片化與政策落差削弱區域協同效能
當前,長三角綠色金融平臺區域間沒有形成統一標準,滬蘇浙皖這三省一市在綠色項目認定和風險分擔等方面存在著較大差距,影響了跨區域的融資效率。其次,立法碎片化問題比較突出。例如各地對綠色項目的認定標準不同,上海要求較高的新能源項目裝機容量,而
江蘇和
浙江要求則較低,導致有的跨區域項目需要重復認證。此外,政策激勵協同缺乏導致要素流動能力不足,例如上海對綠色信貸給予風險權重優惠,但浙江和
安徽尚未出臺類似的政策;區域風險聯防聯動機制缺失。
瓶頸三:監管規則模糊,國際接軌仍顯不足
首先,上海綠色信貸政策制度尚不健全,只有原則性的規范而缺少量化的規范和標準化的框架,而與國際規則的對接不夠深入,國內已有7家機構采用赤道原則但上海本地法人機構沒有突破。
其次,“漂綠”的項目環境風險評估標準不同,沒有對內部評級體系綠色資產認定進行優化,綠色金融評價體系不完善。上海綠色債券市場出現疑似“漂綠”項目約占整體債券數量的12%,缺少統一評估模型,影響2024年單項目監管成本比2020年增加37%。
第三,由于缺少對標準清晰的界定,部分金融機構的綠色信貸分類標準仍然比較模糊。例如,某股份制銀行上海分行曾將燃氣發電項目納入綠色信貸范疇,顯示出當前綠色資產界定標準尚未明確,亟須進一步厘清與規范。
突破路徑:科技、協同與制度創新
路徑一:以科技攻堅打通綠色金融“數智化”經脈
上海亟須以“技術攻堅、數據整合、標準統一、生態培育”為抓手,全面破解綠色金融科技支撐體系的瓶頸。
首先,在技術攻堅方面,應加快推動區塊鏈在綠色金融場景中的規模化應用,進一步擴大上交所區塊鏈債券存管系統的覆蓋范圍,提高跨機構數據互通率,有效縮短綠色ABS的發行周期。
其次,在數據整合方面,應構建統一的數據接口標準,牽頭打造長三角綠色金融數據共享聯盟,提升企業碳足跡數據的采集覆蓋率,為綠色金融業務提供更加堅實的數據基礎。
第三,在標準統一方面,應豐富綠色信貸風控模型中的環境數據維度,推動發布權威的綠色信貸智能評級報告。建議設立綠色金融科技專項基金,支持AI模型的研發布局,進一步提升ESG智能評級的準確度與可解釋性。
最后,在生態培育方面,應完善《上海市綠色金融科技應用指引》,強化數據處理規則,并以“監管沙盒”形式,試點容錯機制,為綠色金融與金融科技的深度融合留出制度創新空間。
路徑二:以區域協同構建長三角綠色金融共同體
為提升區域一體化水平,建議以上海為引領,構建“標準統一、技術賦能、政策協同、法治保障”四位一體的長三角綠色金融協同機制。第一,可以以上海為主導建立區域“標準統一、技術賦能、政策協同、法治保障”四位一體的工作機制,聯合制定長三角統一的綠色項目認定標準、風險分擔標準,例如聯合制定新能源項目的裝機容量標準等。第二,聯合制定長三角“綠色金融+區塊鏈”跨區域應用標準,包括碳配額質押等多項綠色金融應用場景上鏈運行,推動成果共享互認,增強區域金融機構的協同優勢,提升工作效率。第三,聯合區域各省市,促使蘇浙皖對該地區給予綠色信貸的風險權重優惠,并且將綠色信貸的資金向受益主體傾斜。第四,制定適用于長三角的綠色金融專項立法,共同打造長三角區域合作風險聯防體系,建立完善統一環境污染責任險理賠等制度,并對協同治理方面形成一套有效可行的模式方法來發揮綠色金融的輻射作用。
路徑三:以監管創新促進ESG治理體系升級
首先,應該強化和確立強制性披露制度,并建構三個層級的責任追溯制度,并且可參照
香港模式,設置一旦出現違規行為按照募集資金的5%—10%作為其違規成本,并設立風險補償基金。
其次,就污染重點的八大行業,建立18項不同等級的標準,規定上市企業強制披露的十五項關鍵數據,并且運用上海數據交易所來建立國家級別的ESG數據庫。
第三,還需要構建多主體協同方式使用隱私計算來聯通各個主體的數據平臺以更好地監測更多的綠色項目。
作者李雪系上海市長三角科創產業金融服務協同創新中心教授,朱妮娜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會展與傳播學院講師、國際會展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