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產管理公司北方信托
北京時間7月15日宣布,與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合作,探索如何在澳大利亞通過商業銀行賬戶交易諸如
碳信用額之類的代幣化資產。本月稍早,摩根大通宣布,其區塊鏈業務部門Kinexys正在開發并測試一款新的區塊鏈應用程序,旨在將全球碳信用額代幣化,以解決阻礙自愿碳
市場(VCM)發展的標準化和透明度
問題。
業內人士認為,碳信用代幣化有望進一步推升
碳市場流動性,也為企業提供了低成本、可拆分的
碳中和工具,但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
上海農商銀行博士后余伯健對記者表示,碳信用代幣化是近年來隨著區塊鏈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創新實踐。作為真實世界資產代幣化(RWA)在可持續領域的應用,將碳信用轉化為可拆分、可交易、可追溯的數字資產,理論上能夠優化傳統
碳交易市場流動性差、透明度低、門檻高等問題,在國際范圍內受到關注。
余伯健認為,碳信用代幣化及碳信用代幣化交易均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從金融創新視角來看,碳信用代幣化創造了一種新的數字資產類別,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參與碳市場,也為碳市場帶來了更多的資金和流動性。另一方面,碳信用代幣化交易依托區塊鏈的去中心化架構,把“碳信用”這一原本零散、非同質且難定價的資產,變成可在鏈上自由流通、實時定價的同質化代幣。供求雙方在無需中介的公開市場中撮合,價格隨交易即時浮動,既向
減排者發出“高價即高需求”的信號,又為企業提供低成本、可拆分的碳中和工具。同時,鏈上數據不可篡改、全程可審計,杜絕重復計算,增強了市場公信力。
但他也提醒稱,盡管代幣化在技術層面上,對傳統碳信用在市場流動性、透明度、交易門檻等方面有相當程度的優化提升,其現實存在的問題也不斷顯現。具體而言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技術復雜帶來的金融欺詐風險。碳信用代幣化涉及復雜的區塊鏈技術和智能合約機制,這為金融欺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第二,全球范圍流動引發的區域不平衡。碳信用代幣化的全球流動性雖把各國減排成果放在同一條鏈上交易,卻可能放大南北落差。第三,底層資產的
認證中心化問題仍未解決。盡管碳信用代幣化利用區塊鏈技術提高了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但底層資產的認證過程仍然依賴于中心化的機構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