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国产内插视频/性欧美激情日韩精品七区/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国产香蕉视频在线看 - 国产91电影在线观看

行業聚焦:綠色甲醇,開啟 “雙碳” 下清潔能源新征程

2025-7-14 09:38 來源: 中國石化報

甲醇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基礎化工原料之一,在能源、化工及交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全球甲醇產能達1.77億噸/年,我國占比58%。與傳統化石基甲醇不同,綠色甲醇通過可再生能源制備,具備全生命周期低碳排放特性。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能源結構轉型及技術進步提速的大背景下,綠色甲醇作為甲醇新的生產工藝路線,以其清潔、低碳的特性,成為推動交通、航運等行業脫碳轉型的重要力量。

產品名片

什么是綠色甲醇?

當前國際上對綠色甲醇尚未有明確的定義。根據國際可再生能源署(IRENA)分類,可將甲醇按生產原料來源分為棕色甲醇、灰色甲醇、藍色甲醇和綠色甲醇。

當生產甲醇的原料(氫氣和二氧化碳)和能源均為可再生時,合成的甲醇可以認定為綠色甲醇,即可再生甲醇。其中可再生氫氣指可再生能源制取氫,包括清潔電力電解水制氫、綠色生物質制氫等;可再生的二氧化碳指生物質來源二氧化碳(BECCS)或直接空氣捕集二氧化碳(DAC)。歐盟則在《可再生能源指令RED III》中規定,允許在2041年之前使用來自工業源捕集的二氧化碳,之后碳源必須為可持續來源(BECCS和DAC),且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不超過28.2 gCO2eq/MJ(克二氧化碳當量/兆焦耳,表示每產生1兆焦耳能量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

綠色甲醇制備路線有哪些?

根據原料的來源,綠色甲醇主要分為二氧化碳與可再生能源制取的綠氫制甲醇(也可稱為電制甲醇)和生物質制甲醇兩大類。其中,生物質制甲醇又可以分為生物質氣化制甲醇和生物質發酵制甲醇。

?二氧化碳與綠氫制甲醇

二氧化碳與綠氫制甲醇是利用可再生電力電解水制綠氫,再以捕集的二氧化碳為原料,通過二氧化碳加氫制取甲醇,可分為直接加氫和間接加氫兩條路線。

直接加氫是二氧化碳通過一步加氫制甲醇,該路線存在熱力學平衡限制,二氧化碳平衡轉化率在20%左右,反應條件溫和,甲醇選擇性較低,通常在70%~80%。

間接加氫是二氧化碳先經過逆水煤氣變換(RWGS)制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進一步加氫制甲醇。間接加氫路線可突破熱力學平衡限制,顯著提高二氧化碳轉化率和甲醇收率,但需要較高的反應溫度,且工藝流程更加復雜。冰島碳循環公司(CRI)最早實現二氧化碳直接加氫制甲醇的商業化應用,國內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直接法)、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直接法)、西南化工研究院(間接法)等已完成千噸級工業示范。當前,該技術主要面臨二氧化碳捕集、綠氫制備及儲運成本高等問題

?生物質氣化制甲醇

生物質氣化制甲醇技術是將秸稈、木屑、玉米芯、稻殼、稻草和城市固體廢物等生物質氣化,然后通過變換和脫碳得到碳氫比一定的合成氣來制備甲醇。

我國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可以高效利用這些生物質資源制甲醇,但在生物質氣化項目中,生物質原料的大規模和穩定供應是項目成功的關鍵,目前暫未實現大規模工業應用。如何獲得組成穩定、惰性氣體含量低的高品質合成氣是目前甲醇項目面臨的主要問題,同時還要開發焦油處理、廢水處理等配套技術。

?生物質發酵制甲醇

生物質發酵制甲醇是利用微生物將生物質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通過甲烷重整轉化成氫氣與一氧化碳,并合成甲醇。當前該技術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厭氧發酵過程的總體效率和反應速率較低,使得厭氧發酵以小型生產裝置為主;沼氣除含有甲烷外,還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硫化氫、水蒸氣等,目前脫硫技術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甲烷-水蒸氣重整與甲烷-二氧化碳重整的反應還需要在催化劑、反應速率等方面提升。2024年10月,中國石油大慶煉化公司生物質天然氣制綠色甲醇項目獲得了我國首張發酵工藝ISCC證書。

綠色甲醇應用前景

綠色甲醇作為低碳能源載體,憑借其可替代化石燃料、易于儲運、與現有化工和能源基礎設施兼容等優勢,正在成為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方向之一。

(1)道路交通領域

甲醇汽車已進入規模化應用階段,成為陸路交通減碳的重要突破口。我國吉利汽車作為行業先行者,已投入運營超過6萬臺甲醇乘用車與商用車,累計行駛里程突破200億公里。相較傳統燃油車,甲醇燃料能夠減少二氧化碳、顆粒物等污染物排放,在緩解城市空氣污染的同時,又能降低石油對外依存度。隨著加注網絡完善和政策支持加碼,甲醇汽車有望在公共交通、物流運輸等領域擴大普及,尤其在長途貨運和工程機械等領域具有顯著優勢。

(2)航運領域

航運業是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大戶,也是當前綠色甲醇最大的下游應用領域。根據《2023年IMO船舶溫室氣體減排戰略》,到2030年采用零/近零溫室氣體排放的替代技術、燃料/能源使用占比至少達到5%,力爭10%的目標,屆時綠色甲醇年需求在2130萬~4260萬噸。據克拉克森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2月全球已投入運營的甲醇燃料船舶50艘次,新船訂單數量250艘次。甲醇作為常溫液態燃料,可直接利用現有港口儲運設施(僅需改造常規儲罐),大幅降低船舶改造和運營成本。

(3)航空領域

與航運領域類似,國際航空碳減排政策正倒逼航司尋求化石航油替代品。歐盟ReFuelEU法規明確要求,2025年起所有航班必須混用2%可持續航空燃料(SAF),2030年這一占比提升至6%。綠色甲醇通過進一步加工可實現可持續航空燃料的生產,當前霍尼韋爾已實現該技術的商業化應用。據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強制規定的可持續航空燃料全球年需求量約為450萬噸;若考慮航空公司自愿承諾的使用量,到2030年全球可持續航空燃料年需求量將超過2000萬噸。

(4)化工領域

在化工領域,綠色甲醇正從能源載體拓展為低碳原料。其可作為傳統化石基甲醇的替代品,用于合成醋酸、烯烴等化學品,并進一步制備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烯烴等材料,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若結合碳捕集技術,還能將工業排放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原料,形成“捕集-再利用”閉環。歐盟碳邊境稅(CBAM)等政策也將進一步刺激綠色甲醇在化工領域的滲透。

國內外綠色甲醇產業現狀

目前綠色甲醇產業處于導入期,全球產能規劃布局增長迅速,主要集中在歐洲、中國等地區和國家。據甲醇協會(MI)與芬蘭GENA Solutions Oy合作開發的可再生甲醇數據庫顯示,截至2025年2月,該數據庫跟蹤全球210個可再生甲醇項目,到2030年預計總產能為3570萬噸/年,其中電制甲醇預計總產能為1940萬噸/年、生物制甲醇項目總產能為1630萬噸/年,參與企業包括HIF Global、OCI Global、Orsted等。

我國綠色甲醇產業方面,據相關數據統計,2023年底規劃產能約1140萬噸/年。而到2024年底,規劃產能已經超過了5000萬噸/年,呈現強勁的發展勢頭。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國內已經開工、備案、獲批的綠色甲醇產能超過1500萬噸/年,參與企業有易高環保、中能建、中車山東風電、中化學賽鼎綠能科技、明陽綠色化工等。

我國綠色甲醇產業發展的關鍵挑戰

一是生產成本居高不下。綠色甲醇制備技術路線(如生物質氣化制醇、電解水制綠氫耦合碳捕集等)仍存在顯著經濟性瓶頸。生物質氣化制醇因原料收集成本高、氣化效率低,成本較傳統煤制甲醇高出30%~50%;綠氫路線中,電解槽設備成本和電力成本成為主要制約,需綠電價格降至0.2元/千瓦時以下才具備經濟性。此外,我國碳價僅為70~80元/噸,不足以抵消綠色甲醇與傳統甲醇的成本差距,導致企業缺乏轉型動力。

二是基礎設施與供應鏈配套不足。針對甲醇在道路交通領域的應用,甲醇加注站數量僅為傳統加油站的1/200,且集中在貴州山西等試點區域,跨區域聯網尚未實現;在航運領域,全球僅有十多個具備甲醇加注能力的港口,國內僅上海港和青島港兩個港口。此外,甲醇長距離運輸依賴鐵路和公路,成本占比在15%~30%,規模化管道輸送技術尚未成熟。

三是標準體系與認證機制不完善。歐盟對綠色甲醇的定義嚴苛,僅認可生物質制甲醇或綠氫、可再生二氧化碳制甲醇,而我國尚未建立統一認證標準,缺乏權威認證機構,導致企業面臨出口認證周期長、成本高等難題

四是政策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系統化支撐。歐盟通過法規、標準、市場三位一體機制,系統性支撐綠色甲醇發展。我國雖確立甲醇替代燃料戰略地位,但稅收優惠缺位、碳積分交易機制滯后,難以支撐綠色甲醇50%以上的溢價,導致企業應用推廣面臨經濟性瓶頸。

中國石化發展綠色甲醇產業對策建議

中國石化在綠色甲醇領域已具備一定布局基礎,但面對歐盟等國際市場的系統性政策支撐與產業生態優勢,還需從技術創新、全產業鏈整合、應用場景拓展等維度加速戰略轉型,形成“制備-儲運-應用”閉環生態。

一是以核心技術突破驅動降本增效,消除產業規模化瓶頸。依托現有氫能產業鏈優勢,重點發展電解水制綠氫技術,并耦合二氧化碳捕集技術,推動“綠氫+二氧化碳制甲醇”路線規模化發展。聚焦生物質氣化效率低、碳源不穩等難題,加速技術驗證與多能耦合創新。

二是打造全產業鏈生態閉環,拓展多維價值場景。上游建立“生物質+綠氫與二氧化碳”雙軌原料體系,形成穩定供應鏈;中游可依托現有加能站網絡,布局完善甲醇儲運與加注網絡;應用端可突破交通燃料單一場景,打造“交通燃料+化工原料+綠氫載體”三位一體布局。

行業資訊

“綠色甲醇聯盟及服務平臺”成立

日前,為推動綠色甲醇加注從產業規劃邁向生態共建,“綠色甲醇聯盟及服務平臺”在天津揭牌成立。16家企業代表共同簽署合作協議。

“綠色甲醇聯盟及服務平臺”由天津市投資促進局、港航管理局、天津海事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政策與產業創新發展局、天津港保稅區管委會、河北區人民政府、中國船級社共同發起籌建。通過構建系統性規則、整合全產業鏈資源,打通綠色甲醇上下游環節,推動供需精準匹配、標準互認和高效交易,助力形成規范活躍的現貨交易市場,有效解決行業供需失衡、價格不透明等問題。

聯盟成立后,將充分利用天津資源稟賦,依托國家支持天津濱海新區高質量發展政策和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的優勢,全力推動北方首單船舶綠色甲醇燃料加注業務在天津港落地。同時,積極籌建綠色甲醇現貨交易市場,加快產業要素集聚,努力將天津打造成為國際航運低碳燃料加注和貿易中心。

國內首艘甲醇燃油雙燃料集裝箱船交付

日前,國內首艘16000TEU甲醇燃油雙燃料集裝箱船“中遠海運洋浦”輪,在上海長興島交付。該船的成功交付實現了大型甲醇雙燃料集裝箱船建造領域“國內船東第一單、國內船廠交付第一艘、國產甲醇主機第一次實船應用”三個歷史性突破。

該船總長366米、型寬51米,最大裝箱量達16136標箱。配備了1.1萬立方米超大甲醇儲存艙,投入遠東至美東航線運營后,可支持航線單程航行無須中途加注燃料。該船搭載了中國船舶集團自主研制國產首臺(套)甲醇雙燃料主機、甲醇雙燃料船用鍋爐,以及國內首次應用于集裝箱船的甲醇發電機組,雙燃料系統可根據航線需求自由切換燃料模式。

在綠色低碳指標上,該船創造多項行業紀錄:燃油模式及甲醇模式能耗指標全球領先;船舶能效設計指數(EEDI)達到PhaseIII標準,單船每年可減少約12萬噸二氧化碳排放,相當于種植670萬棵樹的碳匯效應。

我國北方港口首單生物燃料油加注落地青島港

近日,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港區109泊位,“大源油8”輪成功為國際巨輪“HMM VANCOUVER”精準加注1300噸B24生物燃料油,標志著我國北方港口首單國際航行船舶生物燃料油加注業務落地山東港口。

作為“即用型綠色船舶燃料”,B24船用生物燃料油由24%廢棄原料提煉的可持續生物柴油與76%傳統低硫燃料油科學混兌而成,在保證強勁動力的同時可降低約20%碳排放。隨著全球環保意識不斷增強,自2024年起,生物燃料加注需求呈井噴式增長,成為眾多航運公司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降低碳排放的首選方案。

此次B24生物燃料油加注業務在山東港口的落地,填補了我國北方港口生物燃料油加注的空白,提升了我國清潔船舶燃料供應網絡的完整性,也將為青島自貿片區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提升青島國際航運中心核心競爭力注入強勁動能,助力港航業整體發展更加環保、更可持續。

最新評論

碳市場行情進入碳行情頻道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