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夏天,全球范圍再次經歷極端高溫天氣,許多地區和城市的高溫紀錄被刷新,“燒烤”“桑拿”模式給民眾生活和城市運行帶來巨大挑戰。
地球“體溫”持續升高,是當前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的深層根源。世界氣象組織最新預測指出,2025年—2029年全球五年平均氣溫將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2℃—1.9℃??此莆⑿〉臄抵底兓瑢Φ厍驓夂蛳到y的影響是全局性和系統性的。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規模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它們在大氣中形成日益增厚的“保溫被”,允許太陽輻射進入,卻阻礙地表熱量向太空散發,導致地球系統能量失衡,持續蓄熱升溫。除了人類活動加劇溫室效應,在各大城市,因密集的建筑物、不透水的地表覆蓋等,顯著吸收了太陽輻射,加之
交通、空調等人為排熱,形成了“城市熱島”——城市核心區不僅白天氣溫更高,夜晚降溫也更慢。
全球變暖帶來的影響遠不止是“更熱了”,它深刻改變了大氣環流模式和水文循環過程,導致高溫、干旱、暴雨等極端事件頻發、并發甚至轉換加速。其核心機制主要包括:“水汽倉庫”擴容、“高壓鍋”效應、環流異常推波助瀾以及“災害鏈”風險加劇等。有科學家提出,地球可能已從“全新世”進入了“人類世”——一個由人類活動主導地球系統的地質新時代: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達到了過去80萬年來的最高水平,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人類活動已成為改變地球氣候系統的最強大力量。這并非榮耀的勛章,而是沉重的警鐘。
面對挑戰,根本出路在于多尺度協同的系統性變革,全球需堅守《巴黎協定》溫控目標。盡管某些發達國家行動遲遲,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正加速能源革命,并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將海綿城市、防洪排澇納入城市更新強制標準。在此框架下,
北京作為國家戰略的先行者,全域推進交通電動化與能源清潔化;以“灰綠藍融合”理念建設海綿城市,截至2022年12月北京市建成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在70%以上的區域面積達444.39平方千米;依托溫榆河、清河濱水空間,打造生態廊道的同時形成1200萬立方米滯洪區。這些實踐為特大城市統籌發展與安全提供了“北京方案”。
極端天氣常態化,已成為特大城市治理必須直面的新常態。正如《北京市韌性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24年—2035年)》所強調的,應對氣候變化已從傳統的“防災減災”向更高層級的“風險治理”轉變。筑牢“氣候韌性”防線,是守護特大城市安全運行的基石,更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踐行。這不僅需要政府主導、科技支撐、社會協同,更離不開廣大市民的有效參與。市民應提升防災意識,主動關注氣象預警信息,了解居住和工作環境周邊的災害風險;掌握避險知識,學習并掌握基本的避險自救互救技能;積極踐行低碳生活,從自身做起,節約能源資源。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在風云變幻的氣候挑戰中,建設一座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韌性的城市,贏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