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經濟和政策影響不容忽視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低碳建設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但距離承諾仍然需要繼續努力。相比于2005年,2019年我國的單位GDP二氧化
碳排放下降48.1%,非
石化消費比重升至15.3%。在
碳匯方面,2019年我國森林蓄積量達到175.6億立方米,較2005年增加24.2億立方米,均已提前實現2020年的目標。
然而,應對氣候升溫的任務仍較艱巨,而我國也在低碳建設方面提出了更高標準。2015年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召開,中國承諾在203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比于2005年降幅不低于60%。在2020年12月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中國進一步承諾將這一強度降低65%。非石化能源消費的占比和森林蓄積面積也分別由2015年承諾的20%和45億立方米升至25%和60億立方米。從當前的情況看,中國在低碳方面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距離新的承諾目標仍有差距。這也意味著為了盡快實現
碳中和,我國的減碳步伐還需提速。
幾乎所有行業都會消耗能源,也會涉及到碳排放的
問題。為了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我國在宏觀、金融、產業
政策等領域都會有舉措,這勢必會對產業的發展和結構的變化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值得高度關注。
(作者為中泰證券研究所宏觀首席分析師,共同作者侯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