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面臨碳壁壘 順勢而為促轉型
隨著社會各界對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
問題的關注,
碳標簽的推廣和應用是大勢所趨,今后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要求在相關產品或服務上加注碳標簽,顯示其
碳足跡信息。這對于出口量大又因缺乏資金、無法立即獲得先進
減排技術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這樣的
碳排放大國來說,無疑是一種隱性貿易壁壘。
碳標簽制度意味著碳排放成本最終以價格體現在產品上,這將使中國外貿產品的低成本優勢蕩然無存,國際競爭力大打折扣。世界銀行此前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碳關稅全面實施,“中國制造”將可能面臨平均26%的關稅,出口可能因此下滑21%。
碳標簽的背后是碳排放技術水平的體現。碳標簽成為國際化標準,客觀上要求產品生產企業有完備的技術,以準確測度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并要求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降低生產過程中的碳成本。
中國能源密集型企業比較多,且技術普遍落后于發達國家同類企業。沖破碳標簽制約的根本在于技術,但資金的普遍短缺又使中國企業很難獲得先進技術。而且,要給商品標注碳標簽,不菲的申請價格對勞動力密集型企業來說也是難以承擔的。對于在微利中掙扎的中小型外貿企業來說,若將標注碳標簽作為合法入市的門檻,企業就必須進行碳足跡核查,因此而增加的成本負擔可能直接壓垮企業。
另外,美國等國家的貿易規定不僅略微超過WTO的貿易稅收上限,更有部分帶有歧視性的限制條款,如對不承擔強制性減排任務的國家(如中國)或者對含碳排放相關的補貼性質的產品征收碳稅等,這將直接給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帶來較大沖擊。一些貿易限制如美國限定以煤炭為能源提煉的鋼材進口數量,則間接對中國以煤炭等傳統能源為主的能源結構提出了嚴峻挑戰,客觀上要求中國加快以能源結構為基礎的經濟轉型和改革進度。
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貨物貿易出口國,中國必須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碳標簽風行的世界,一方面積極應對隱性貿易壁壘,維持中國的對外貿易地位,另一方面順應低碳經濟之勢,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盡大國減排的責任和義務。2009年10月,國家環保部宣布實施產品碳足跡計劃,鼓勵企業自愿參與碳足跡評價,為符合標準的產品加貼低碳標簽。部分食品、紡織行業也開始積極實施推進碳標簽。
碳標簽于中國企業而言,是壓力與機遇并存。中國現階段的碳標簽體系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時間方法上都有局限性,建議應首先開展實際試點工作。我國應積極“走出去,引進來”,在政府、學術界、媒體、民間組織等多個層面開展多邊、雙邊交流,加強政府間信任,提高合作水平。重點加強與國際標準化組織的合作,強化中國在
節能減排領域的話語權,鼓勵企業參與國際貿易新規則制定,減少貿易摩擦。
(作者:柳明,為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助理教授;劉學新,在國家海關總署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