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森林覆蓋率達65.74%,成功獲得國際濕地城市
認證,藍天、碧水、凈土、清廢等環境治理工程扎實推進,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提升,
碳中和能力穩中有進……近年來,杭州不斷擦亮“生態文明之都”的金名片。8月14日,2025年全國生態日
浙江(杭州)“零碳”主場活動在湘湖邊舉行。本次活動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通過綠色出行、物料回收、綠電消納等方式實現“零碳”辦會。
從“城市之腎”到“共富樣板”
西溪濕地成“兩山”理念優秀案例
20年來,杭州深入踐行“兩山”理念,涌現出不少生動實踐。現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杭州市“十大典型人物”和“十大優秀案例”發布。
西溪濕地的綠色蝶變就是優秀案例之一。對于這一變化,西溪濕地管理局工程師姚可侃感觸頗深。
西溪濕地蓮花灘是濕地鳥類種類和數量最豐富的區域。為了讓鳥類生活得更加舒適,經前期需求調查和精準研判,2022年,蓮花灘提升工程實施。
“我們為鳥類墊上了一層‘席夢思’,實施了水下地形改造;還鋪上綠色的地毯,優化水生植物結構。”姚可侃告訴記者,精準修復的效果很明顯,“‘鳥中國寶’東方白鸛來這里駐足停歇,國家二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水雉連續兩年在濕地有完整的繁殖育雛記錄。”兩年時間,僅蓮花灘區域就增加了22種鳥類新記錄。放眼整個濕地,截至2024年年底,已有224種鳥類記錄。
隨著濕地鳥類多樣性的提升,姚可侃和同事還組建了西溪飛羽志愿服務隊,向大家普及各種鳥類知識。
蓮花灘的保護是西溪濕地綠色蝶變的真實寫照。20多年來,10.38平方公里的濕地通過保護、文化、產業協同發展,實現從“城市之腎”到“共富樣板”的蝶變。
保護上,出臺首部特定濕地公園條例,實施生態治理與監測,優化旅游環境,提升生態質量;文化上,挖掘底蘊,舉辦六大民俗節慶,保護非遺,研究出版文化叢書,開展科普研學,打造文化地標;產業上,探索“濕地+”模式,帶動原住民創業就業,發展生態旅游,累計接待6000萬人次,收入超26億元,推動向“濕地公園型城市組團”轉型,形成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為“兩山”理念實踐提供范例。
鼓勵市民踐行低碳生活
綠色出行是市民踐行低碳生活的重要方式。
為了鼓勵更多的市民參與綠色出行、助力城市碳中和,8月14日的活動上,杭州發布綠色出行碳普惠平臺,杭州公共
交通綠色出行積分全新上線。
這一積分是杭州市民卡APP和杭州公共交通APP中的杭州公共交通一碼通(含市民碼)刷碼乘坐優惠范圍內的杭州
公交、地鐵、水上公交多個交通場景產生的積分。
每種綠色行為都有對應的積分方式。公交出行,每次積0.96分;水上公交出行,每次積0.43分;地鐵出行,每元積0.44分。
這些積分可以用來兌換相應的綠色積分權益。比如100積分能兌換5元當月累乘額度,每月最多可兌換100元累乘額度,還能兌換價值為1元的商品券,每次最高可兌換100元的商品券。除此以外,打車無門檻立減券、共享單車騎行卡、市民碼動態皮膚等都是積分可以兌換的項目。
想要查看自己的“綠色積分”也很簡單,打開杭州市民卡APP首頁,選擇“市民碼-綠色積分”,或“交通出行-更多服務-綠色積分”路徑即可。
據了解,本次“零碳”主場活動全面展示了浙江省、杭州市在綠色低碳發展道路上的堅定步伐和綠色低碳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下一步,杭州將秉持“兩山”理念,繼續探索綠色低碳發展新模式,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為建設美麗浙江、美麗中國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