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過去二十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領綠色轉型發展的關鍵二十年;也是上海農商銀行(601825.SH,證券簡稱:滬農商行)成功改制、煥新出發的二十年,兩個“二十周年”在此交匯。
當金融的創新工具助力
節能減排目標實現,當銀行的綠色貸款轉化為企業的環保設備,澆灌出綠色生態效益,這種“企業成長—銀行發展—社會受益”的良性循環不僅是金融機構踐行長期主義的生動詮釋,也是金融工作政治性和人民性的鮮活體現。
在上海崇明,一家有著四十多年歷史的不銹鋼鍋具廠正在書寫 “綠色轉型”的故事。上海冠華不銹鋼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冠華”)廠區不遠處的江堤旁,幾座高聳的風力發電機正在拔地而起,這個上海市首個工業用戶自建的風電項目,藏著上海農商銀行與上海冠華四十余載共生共榮的情誼,也體現了這家以綠色為發展底色的農商行持續賦能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初心與定力。
價值共創:一口鍋的綠色轉型之路
“我父母那一代人結婚時用的不銹鋼鍋,就是上海冠華造的,現在有些人家里還在用。”“85后”的宋偉(化名),2012 年畢業后就進入上海農商銀行,從柜員做起,如今已是崇明支行的客戶經理。今年年初,他因崗位調整接觸到上海冠華,“雖說是第一次直接經辦他們的業務,但這家企業的名字,在我們行里幾乎是‘元老級’的存在。”
上海冠華起步于1979年,從一家村辦代工企業發展成為如今的行業翹楚,作為世界各大著名廚具品牌的合作伙伴,上海冠華的產品出口歐美、東南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銷占營收之比達9成左右。
上海農商銀行由上海農村信用社改制而來,從上世紀80年代起便與上海冠華結緣,四十余年來持續提供金融支持,雙方的合作早已超越“貸款”本身。
作為一家制造業企業,能源支出一直都是上海冠華的大項。每年1000多萬的電費支出,盡管在很早之前就在工廠的屋頂鋪設光伏板,但發電量還是遠遠不夠。
近年來,為響應崇明世界級生態島建設,上海冠華加大科技研發和技術革新,制定節能降耗路線圖,并入選上海市首批碳達峰
碳中和試點示范名單。去年年底,上海冠華崇明分散式風電項目在崇明區新村鄉正式落地。這是全市首個由工業用戶自建的風電項目,也是首個分散式風電項目。
上海冠華廠區所在地點緊鄰綿長的江岸線,風力資源豐富,這為風電項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就近安裝風力發電機,節省了一大筆遠距離輸電成本。同時,崇明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定位,也與風電項目的綠色屬性高度契合。
“第一次去項目選址地時,連路都沒有。”宋偉回憶,當時只能沿著堤岸旁的小道往里走,腳下是松軟的泥土,旁邊就是農田。面對項目總投資大、回收期長的特點,上海農商銀行綜合運用
碳減排支持工具等綠色金融貨幣
政策工具,最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為上海冠華提供了8400萬元的長期限、低利率貸款。
這筆關鍵的綠色資金,為上海冠華綠色轉型再添了一把力。據介紹,該風電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發電量將超過4000萬度、帶動二氧化碳減排量超33000噸。綠色
電力不僅能覆蓋上海冠華全年生產的用電量,上海冠華用電將實現自給自足、余電上網,成為一個“零碳”甚至“負碳”的生產工廠。
但對上海冠華來說,這筆賬遠不止“省錢”。他們的客戶大多在歐洲,對供應商的低碳減排非常看重,不少企業早已把“
碳足跡”納入供應商考核指標。現在,有了風電項目,上海冠華的產品在國際
市場上更有底氣了。
從四十年前支持村辦企業起步,到如今助力建設上海首個工業用戶自建風電項目,上海農商銀行的綠色金融服務,如同崇明江堤上的風,無聲卻有力地推動著企業向前。
綠色金融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在上海農商銀行四十余年的長期陪伴下,幫企業解決真
問題,企業能夠省下電費、拿到訂單、把廠子辦得更長久,這就是最實在的價值。
在長三角的綠色藍圖上,上海農商銀行還在不斷續寫這樣的故事。一筆筆的綠色融資,不僅是上海農商銀行對企業綠色轉型的深度賦能,更是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落子。
向綠而行:打造多元綠色服務生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當前,綠色正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發展綠色金融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作為一家扎根上海、輻射長三角的金融機構,上海農商銀行憑借堅定的戰略定力、創新的服務模式,圍繞“打造長三角最具綠色發展底色的銀行”的戰略目標謀篇布局,在長三角綠色發展的藍圖上“點綠成金”。
在綠色金融服務體系構建方面,上海農商銀行建立健全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租賃、綠色投行、綠色零售、綠色理財等一體化、多層次、全方位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提升綠色信貸市場核心競爭力。同時推進落地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金融債、ESG存款、ESG理財、綠色租賃等綠色金融工具,滿足綠色企業多元化的融資融物訴求、資產配置需求,實現全流程、全周期的綠色金融服務支撐。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重發,氣象已成為影響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因素。從農業生產的季節性波動,到能源消費的峰谷變化,再到資本市場定價模型的修正需求,氣象因子深度嵌入經濟運行脈絡。
日前,上海農商銀行聯合上海金融氣象創新中心成功發行全國首只掛鉤長三角日氣溫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成為該行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充分發揮在“三農”領域經驗優勢、書寫綠色金融大文章的又一創新突破。
通過“氣象指數+
衍生品”的創新結構,上海農商銀行為客戶提供一種全新的氣象風險管理工具,特別是針對極端高溫天氣對涉農等行業客戶造成的潛在經營損失,進行有效的風險對沖和緩釋。夏季發行產品時,客戶潛在收益隨著長三角日氣溫指數升高而增加,若出現超高溫天氣,客戶可獲得最高檔收益。這種設計既貼合綠色產業應對氣候變化的實際需求,又通過市場化機制激勵客戶關注氣象風險,推動形成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在行業層面,上海農商銀行也擁有健全的綠色金融服務方案。圍繞綠色能源、綠色制造、綠色
交通、循環經濟、綠色農業等綠色金融子領域,上海農商銀行根據綠色行業特點與資產屬性,創新制定分布式光伏貸、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綠色工廠貸、綠電貸等綠色行業金融服務方案,差異化支持綠色產業蓬勃發展。
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上海農商銀行推出了多項特色化綠色金融服務產品,持續夯實自身在綠色金融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推進可持續掛鉤貸款、轉型金融、可持續掛鉤債券,支持高碳行業向低碳行業發展;提供
碳配額質押、取水權質押、碳結算交易、
碳普惠等環境權益融資服務,助力碳價值和生態環境價值的實現;落地氣候投融資、生物多樣性保護、鄉村生態貸等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賦能生態環境高效發展。
2021年至2024年期間,上海農商銀行資產結構綠色轉型跑出加速度,綠色貸款規模增長顯著。截至2025年6月末,該行綠色金融資產規模突破1000億元。
錨定未來:起航綠色金融新征途
在上海農商銀行看來,構建完備的綠色金融產品與服務體系,不僅是提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更是服務國家“雙碳”戰略目標、推動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的金融擔當。
這些扎根區域、精準滴灌的產品方案,如同綠色發展的“毛細血管”,將金融活水源源不斷注入實體經濟的綠色轉型脈絡之中。
立足本土實踐,胸懷國之大者,上海農商銀行的綠色金融之路更有著清晰的價值引領和全球視野。 作為聯合國環境署金融倡議(UNEP FI)負責任銀行原則(PRB)上海地區首家簽署行,該行始終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基因。2025年6月,其應邀出席可持續亞太區域圓桌
論壇,在國際舞臺發出農商銀行的“綠色強音”,并首次系統提出 “GREEN SHRCB”發展理念——以全球視野(Globalization)洞察趨勢,以本土特色(Regionality) 深耕區域,以持續演進(Evolution) 驅動創新,以價值創造(Economic value) 賦能實體,矢志實現凈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這一理念,清晰勾勒出該行在綠色發展道路上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面向未來,為持續擦亮綠色發展底色、培育差異化競爭優勢,上海農商銀行正式發布“綠鑫同舟”綠色金融品牌。“綠鑫同舟”不僅是品牌標識,更是集綠色金融特色服務、綠色行業金融服務、綠色債券、綠色租賃等于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象征著這家銀行與客戶、與產業、與社會、與自然同舟共濟、共赴綠色未來的堅定承諾。
站在雙20年的交匯點上,上海農商銀行將以“GREEN SHRCB”理念為指引,持續強化戰略定力,深化產品創新,拓展國際合作。其目標不僅在于自身綠色金融的穩健發展,更在于成為撬動長三角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支點,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征程中,奮力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金融篇章,為守護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貢獻不可替代的金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