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的指導意見》。《意見》針對綠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難點和痛點,從綠色信貸、產品創新等不同方面鼓勵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含綠量”,助力新型工業化建設。
加大綠色信貸投入
綠色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見》提出,完善綠色金融激勵約束機制,推動金融機構開發支持綠色制造的金融產品,加大對環保、
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低碳等領域的投入。
大力實施新型工業化建設、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綠色金融的支持。近年來,我國綠色信貸供給加大,有力護航經濟社會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數據顯示,2025年二季度末,本外幣綠色貸款余額42.39萬億元,比年初增長14.4%,上半年增加5.35萬億元。分行業看,
電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綠色貸款余額8.66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742億元;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綠色貸款余額7.64萬億元,上半年增加6397億元。
金融監管總局局長李云澤在2025陸家嘴
論壇上表示,我國堅定不移推進“雙碳”目標,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目前,我國綠色信貸規模全球第一,預計2030年實現碳達峰目標資金需求將超25萬億元,綠色金融發展空間仍然十分廣闊。
面對支持環境改善和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逐步強化對節能環保、生態保護等領域的金融供給,將信貸資金投向綠色領域。建設銀行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等關鍵環節,截至5月末,綠色貸款余額突破5.5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超20%。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中國銀行境內綠色信貸新增9641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1.03%;光大銀行綠色貸款余額4608.84億元,比上年末增加478.54億元。
中小銀行則立足區域經濟發展,加大綠色金融賦能產業升級力度。長沙銀行、
江蘇銀行等多措并舉加大綠色信貸投放,支持環保節能、清潔能源等企業和項目建設,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增綠。為推動企業降低
碳排放成本,
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海鹽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聚焦支持光伏分布式電站建設,通過綠源貸等信貸為光伏企業提供綜合性融資方案,加快節能降碳步伐。
“當前,金融支持新型工業化,尤其是清潔能源產業,正逐漸成為拉動實體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我國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發展的背景下,不同性質銀行機構把擴大綠色信貸規模作為推動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李廣子表示,目前,我國綠色信貸的快速發展在推動綠色低碳轉型的同時,也成為銀行自身業務轉型的一個重要抓手。隨著綠色低碳理念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綠色金融將釋放更多利好空間。
豐富多元金融工具
《意見》提出,強化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多元化綠色金融工具在制造業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應用。近年來,人民銀行科學運用各項結構性貨幣
政策工具,引導金融機構加力支持綠色金融等領域,創新多元綠色金融工具,持續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中國人民銀行發布《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要充分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和綠色債券的政策導向作用,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實施金融機構綠色金融評估,推動綠色金融產品譜系豐富和
市場發展,支持更多金融資源向綠色發展和低碳轉型領域聚集。
以綠色債券為例。7月15日,光大銀行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功簿記發行2025年綠色金融債券,發行規模50億元,債券期限3年,最終票面利率1.65%,全場認購倍數達2.66倍。光大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期債券募集資金將重點支持風力發電、高效儲能設施建設等綠色實效性強的清潔能源領域大型項目,以及基礎設施綠色升級、生態環境產業等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特色項目。
不僅是綠色債券,與
碳金融相關的舉措也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昆山協鑫藍天分布式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清潔能源發電廠,建設銀行蘇州昆山分行客戶經理在走訪中得知該企業有流動資金貸款需求,且有碳
排放權配額閑置未使用,便為企業量身定制了“碳權貸”授信方案,把閑置的碳排放配額用了起來。
“碳資產質押和其他的動產質押有很大的不同,銀行要做好質押合同、手續等準備,還要通過內部程序完成對碳資產價值的動態評估、申請給予貸款價格優惠、協調推進優先審批等。”建設銀行蘇州昆山分行公司業務部總經理朱靖表示,碳資產還可能衍生出其他產品和服務,比如碳資產拆借、碳資產托管、碳期權、碳期貨等,碳金融市場有著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優化機制完善標準
《意見》提出,加快建設支持高碳產業綠色低碳化轉型的金融標準體系。這是《意見》的突出亮點之一。近年來,為充分發揮綠色金融牽引作用,我國加快完善與綠色金融相關的標準體系和基礎制度,推進經濟社會綠色轉型。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綠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傅奕蕾表示,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綠色金融市場,傳統標準多聚焦“純綠”項目,對高載能產業轉型升級的覆蓋較為有限,尤其各地高載能行業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實施統一的轉型金融標準也有一定難度。《意見》明確要建設支持高碳產業綠色低碳化轉型的金融標準體系,既追求“增量綠色”,更解決“存量轉型”,以“先立后破”為指導思想,統籌風險與創新,能拓展綠色金融對新型工業化進程的覆蓋面。
在此背景下,銀行機構聚焦高碳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的難點和痛點,對重點行業降碳發展精準出招。浙江農商銀行系統轄內蒼南農商銀行公司金融部負責人劉敏認為,銀行加快金融服務和產品創新,通過對紡織企業環保改造推出技改貸、聯合生態環境部門探索排污權抵押貸款等一系列舉措,助力企業盤活綠色資產,推動地方經濟綠色轉型升級。此外,還有銀行結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對綠色金融貸款利率給予適當優惠,以此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傅奕蕾表示,當前銀行機構發力綠色金融,但實踐中仍面臨一些難點。比如,信息壁壘高企,企業環境數據披露碎片化、質量參差,使金融機構識別合規轉型項目的成本居高不下。制度協同不足,不少地方金融、產業、生態等跨部門政策與數據銜接的廣度與深度仍處于初期。
為提升綠色金融資產管理效率、降低識別成本,政策持續加碼。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近日聯合印發《綠色金融支持項目目錄(2025年版)》,統一了我國包括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在內的各類綠色金融產品認定標準。興業碳金融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錢立華表示,此前我國綠色金融產品標準之間長期存在不統一的情況,本次《綠色金融目錄》歷史性地對我國各類綠色金融產品標準進行了統一,將極大增強不同綠色金融產品之間的有效銜接,如綠色信貸通過證券化向綠色債券轉變,從而加強綠色金融市場流動性,降低識別成本。
傅奕蕾表示,金融管理部門應加快構建分層分類的標準框架,建立覆蓋披露規范、效果評估的金融標準體系,引導銀行機構積極做好新版《綠色金融目錄》的銜接與應用,全面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此外,還要深化跨部門協同治理,建立金融監管、工信等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統籌標準制定、項目篩選與風險監測,持續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