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以來,生態環境部組織完成了4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歷次調查評估成果為國家重大生態保護規劃、生態功能區劃等提供了有力支撐。2019年,生態環境部印發《全國生態狀況定期遙感調查評估方案》,正式明確了“五年開展一次全國、每年開展一批區域”的定期調查評估機制,已經成為生態環境部履行生態保護修復監管職責的一項制度性安排。
2024年,我部啟動了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工作。我們聯合中科院召開了啟動會,指導各單位各地著手開展評價工作。目前我們完成了黃河流域、秦嶺地區、典型荒漠化地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縣域、全國海岸帶等重點區域專題評估。
其中黃河流域的生態狀況評估是《黃河保護法》賦予生態環境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們從生態系統格局、質量和服務功能變化,綜合研判2000年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狀況總體變化情況,分析生態退化和開發建設導致的主要
問題,研究提出生態保護修復對策與建議,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決策提供基礎支撐。
調查評估顯示,2000年以來,黃河流域生態狀況總體向好并趨穩。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優、良等級面積比例增加了24.49%;土壤保持、防風固沙和自然植被固碳能力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明顯提高,其中,土壤保持量增加了6.67%、防風固沙量增加了8.29%、
碳匯量增加了89.64%。但是,黃河流域生態本底脆弱,水資源短缺基本形勢沒有改變,供需矛盾問題依然突出。受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城鎮擴張等影響,流域生態形勢依然嚴峻,生態改善成效還不牢固,氣候變化加劇了生態系統風險的不確定性,生態保護修復任重道遠。
下一步,我們將做好重點區域調查評估成果應用,加快全國調查評估進度,力爭在2026年完成第五次全國生態狀況評估工作。